close

回家整理筆記不知不覺就花了三個小時,而且還是一科大一覺得很無聊被當掉的一科。

馬的,如果我早五年覺醒就好了,這大概是我這五年來在課業上最認真的一次。

這科花了三小時才整理了將近一半的筆記,何況是還沒有開始背呢!

我要考十科,如果一科需要六小時整裡,那要六十個小時呢!

而且加上背的話大概還要再六十個小時,我在這禮拜結束要一百二十個小時才足夠。

馬的,就算我不睡覺也沒辦法有個一百二十個小時。可以就這樣算了嗎?不可以!

換個角度想,也只有三科要這樣搞,所以也不用太害怕。

順便把筆記PO上來好了,雖然花這麼多時間是因為我字太醜,硬要弄成電子檔比較舒服。

願神賜我充沛的體力。


經書之義為經典,《說文解字》:「經,織縱絲也。」段注:「縱絲謂之經。必先有經,而後有緯。是故,三綱,五常,六藝謂之天地常經。」織經的本義是絲織品南北直向的絲線,用來定位,不可更改。《文心雕龍宗經》:「經也者,恆久之至道,不刊之鴻教也。」後來引申為編寫不可變更的長久道理的書籍。
被稱為經書者,在春秋戰國時代時就已存在。但其時逢百家爭鳴之時,各家學術難免良莠不齊,有心之士擔憂學子們無法取捨,將所公認之學問後加上經字以為區隔,其符合以下三種秩序。
1.    個人身心秩序:有條有理,合乎道理。 例:關雎:君子、淑女。
2.    社會秩序:人是社會動物,各自有各自的意見,需有秩序來幫助彼此溝通。
3.    政治秩序:尊重、體諒、關懷、包容
符合此三秩序的維持與貢獻,則其內容哲理必嚴密,經得起時間歲月的挑戰,能為「恆常不變的道理」。

經書的範圍

六經:
莊子天運:「丘治詩、書、禮、樂、易、春秋六經以為文。」

六經與六藝

1. 漢代以前:六藝:禮、樂、射、馭、書、數
2. 漢代以後:六經 = 六藝 詩、書、禮、樂、易、春秋

五經:
漢武帝立《易》、《書》、《詩》、《禮》、《春秋》五經博士,而無《樂經》。古文學家說法為秦始皇焚書坑儒,經秦火一炬,《樂經》從此失傳。史記《儒林傳》:「秦焚詩書、坑術士,六經從此缺焉。」宋書《樂誌》:「秦焚典籍,樂用亡。」今文學家說法為《樂經》並不存在。清 邵懿辰《禮經通論》:「樂本無經,樂之源,在三百篇之中。」「樂之用,在十七篇之中。」三百篇即詩經,十七篇即儀禮。
七經:
       1. 章懷太子李賢《後漢書注》 詩、書、易、禮、樂、春秋、論語
       2. 劉敞《七經小傳》 詩、書、周禮、儀禮、禮記、公羊傳、論語
       3. 清 康熙《御纂七經》 詩、書、易、周禮、儀禮、禮記、春秋
九經:
1.宋 巾箱本《白文九經》 詩、書、易、周禮、禮記、左傳、孝經、論語、孟子
注:1.巾箱本為可放在手巾內之袖珍本
2.白文:只有經文,沒有注疏
2.明 張照《篆字九經》 詩、書、易、周禮、儀禮、春秋、論語、孟子、學庸
注:學庸即大學、中庸
3.明 郝敬《九經解》 詩、書、易、周禮、儀禮、禮記、論語、孟子
4.清 惠棟《九經古義》詩、書、易、周禮、儀禮、禮記、公羊傳、穀梁傳、論語

十三經:詩、書、易、周禮、儀禮、禮記、左傳、公羊傳、穀梁傳、論語、孝經、
爾雅、孟子
南朝劉宋時,便把經書擴張到十經。所謂「十經」據《宋書百官志》:就是「周易」「尚書」「毛詩」「禮記」「周官」「儀禮」「春秋左氏傳」「公羊傳」「穀梁傳」「論語、孝經」為一經。共十一經。而至唐代,爾雅成為經書。成十二經。南宋理學家朱熹,將子部的《孟子》提升到經部中,於是便成了十三經。

十三經注疏
1.周易
            注:魏晉 王弼、韓康伯
            疏:唐 孔穎達《周易正義》
2.尚書
            注:孔安國《尚書傳》
            疏:唐 孔穎達《尚書正義》
3.詩經
            注:東漢 鄭玄
            疏:唐 孔穎達《毛詩正義》
4.周禮
            注:東漢 鄭玄
            疏:賈公彥
5.儀禮
            注:東漢 鄭玄
            疏:賈公彥
6.禮記
            注:東漢 鄭玄
            疏:唐 孔穎達《禮經正義》
7.左傳
            注:晉 杜預
            疏:唐 孔穎達《左傳正義》
8.公羊傳
            注:何林
            疏:徐彥
9. 穀梁傳
            注:晉 范寧
            疏:楊士勳
10. 論語
            注:漢 何宴《集解》
            疏:宋 邢昺
11. 孝經
            注:唐玄宗
            疏:宋 邢昺
12. 爾雅
            注:晉 郭璞
            疏:宋 邢昺
13. 孟子
            注:漢 趙歧
            疏:宋 孫奭

今文經、古文經
 
1.    漢景帝廢止轄書之令,大量民間藏書出現
2.    漢文帝時晁錯奉命跟原秦朝博士伏生學習《尚書》。
3.    古文經的發現:漢景帝之子魯恭王下令翻修宮殿,拆除孔子住家時在牆壁內發現用古文寫成的經書。
4.    漢武帝時設立五經博士(今文經),漢哀帝時劉歆上疏王莽請求設立古經博士。因遭到今文博士反對,劉歆遂寫《移太常博士書》,古、今文至此正式決裂。
5.    清 皮錫瑞《經學歷史》:「今文者,今所謂隸書;古文者,今所謂籒書。隸書,漢世通行,故當時謂之今文;籒書,漢世已不流行,故當時謂之古文。」
6.    十三經的今古文之別
易經
秦始皇焚書時,由於醫學、占卜類不燒,故無今、古文的分別。

詩經
1.    雖有今古文之差,但因詩經為韻文,因此差異性不大。
2.    今文:齊、魯、韓詩 古文:毛詩
 
尚書
1.    尚書為所有經書中最為重要的,因此今古文差異甚大。
2.    古文尚書為漢景帝之子魯恭王拆孔子住家時發現的,比今文尚書的29篇多16篇。

禮記
原來並非經書,故無今古文之爭論。

周禮
1.    周禮記載官吏制度,為中央政府最早的組織法。
2.    只有古文經,沒有今文經。

儀禮
今之儀禮為今文經,共17篇。古文儀禮比今文儀禮多39篇,後這多出來的39篇亡佚。

春秋
1.    今文春秋共11篇,古文春秋共12卷。多的那卷為魯莊公時期,由於魯莊公在位期太短,因此今文春秋將其併入魯閔公中。
2.    春秋為魯國12位國君的歷史,共242年。

春秋三傳
1.    孔子寫春秋。當時規定只有史官可以傳寫歷史,由於孔子並非史官,因此內容較深奧,引發爭論。故有人寫春秋的注以解釋春秋,即為春秋三傳。
2.    公羊傳、穀梁傳為今文經。左傳為古文經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Nting 的頭像
    Nting

    Nothing

    Nt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